《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介绍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9年第3期
1958年创刊/总第311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玉兰桃李次第开,冬青杨柳一夜新。晴日里,春风拂面,谁都说这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秋之绚烂,更为艺术家所眷恋,而春之生机,则是所有人都有感怀。在这样的时刻,情绪自然地高涨起来,生命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力量和美展现了出来,让人很难无动于衷。孔子曾与他的几位学生对谈,询问他们各自的志向,有的说要做大国宰相,有的要做小国宰相,也有不为官而矢志从商的,各有理由和愿景。孔子并没有评说,及至问到曾皙,他的理想很有意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即春天里与青年人一起,在沂水游泳,迎风舞蹈,晚上唱着歌,尽兴而归。结果孔子听后,喟然谈曰:“吾与点也!”这是儒家思想中保有的生命意识,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
在历史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人们并不希望秉持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或标准,而是在文化领域借用了生物学的概念,希望实现或保持文化多样性。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手工技艺式微,甚而消失;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乡村的很多习俗不再被实行;随着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人际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礼仪不再被遵守……如此等等。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逝去的事物呢?手工技艺如果只是技艺的话,或许留存一份档案资料即可;如果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技艺、习俗、礼仪这些无不是文化的载体,脱离了载体,文化何以呈现?习惯上,我们更容易关注有形物质的保护,更倾向于在有形之物上解读文化,保护文化。为了克服这一偏颇,人们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简称“非遗”),一则以示区别,二则有所强调。鉴于这个概念的针对性以及现实的迫切性,很快得到大范围的认同,并与文化保护的实践相结合。
非遗保护之难,往往更甚于有形之物的保护,其要点在于保持非遗技艺的生命力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不在于一时一地之状况。以手工技艺而论,非遗保护的首要目标是有传承人,使技艺得到传承;其次是保护对象有生存能力,在市场环境下生存,而不是始终靠政府补贴延续。自我国倡导非遗保护以来,已历十多年,取得很大成就和发展;同时由于非遗保护对象的复杂性,在这项工作推动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期《特别策划》以“非遗新一代”为题,走访了不同技艺门类的年轻一代传承人,既是调查,也是检视和讨论。欣喜的是,在这次走访中,我们看到非遗的生命力、年轻一代的传承心态和进取精神,包括面向当代市场的创新成果,可圈可点。在春天的时节,看新一代的成长和业绩,确实让人有所感应而精神振奋。
本期《纸上展览》栏目刊发的是“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和“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两个展览的作品。《第一线》栏目走访了夏木的易洪波先生,展现了他探索传统夏布在当代的可能性的努力。这些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如何表达的生动画面。而在这样的画面背后,一方面是文化学者、艺术家、传播者的努力和坚守;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被激活、被认可。文化自信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建立起来并得到呈现。
特别策划:非遗新一代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迅猛,在立法、政策、制度、资金、扶持、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取得了切实的进展,而“非遗传承与保护”也日渐成为学术研究与公众视野中的热门词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2 年2 月2 日,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方针、原则和工作机制;2015 年,文化部、教育部开展的“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 ,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
2016 年12 月,本刊《特别策划》以“非遗传承”为题,邀请了多位积极从事此项事业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了彼时非遗保护的状况。而今,作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亲历者与实践者,国内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在政策推动与社会各个层面资源的辅助下,有了哪些境遇、观念与实践上的转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较于前辈,又在传承路径上具备怎样的差异与优势?抑或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与困境?本期《特别策划》组织本刊编辑及特约编辑,对一批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进行了采访,试图呈现不同代际传承人之间的差异,呈现未来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
最后,特别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岸瑛老师、上海美术学院金江波老师对本期专题的协助。(赵毅平)
◆ 青出于蓝: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二代传承人吴灵姝
李 云、刘肖健
内容摘要:蓝印花布色彩清新、图案吉祥、结实经用,曾经“衣被天下”。在现代化过程中,因机械替代与市场萎缩,技艺进入濒危状态。2006 年,在吴元新的长期努力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失落的技艺得以复兴。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的吴灵姝手中,她面临新的时代格局与社会要求,对非遗传承有自己的理解与尝试。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吴灵姝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及对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 “夏布绣”技艺发展中的坚守、共生与合作——非遗二代传承人吴婉菁的传承创新思考
袁 园
内容摘要:夏布绣是以其绣地材质——“夏布”命名的绣种,是夏布艺术和刺绣艺术融合的手工艺术。2014 年,民间绣活(夏布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小红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潜心深研刺绣技艺,研修画理,创新、孕育和培养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绣种,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的空白。2019 年3 月,本刊对夏布绣的二代传承人吴婉菁进行了专访。她对于夏布绣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尝试,提出创新的同时坚守传统工艺精髓、附加值共生、专人专事的开放性合作模式等发展理念,找到并坚定了夏布绣技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其无,有器之用——制木品牌“无有”与非遗传承
黄德荃
内容摘要:非遗保护及传承人认定政策施行多年以来,我国非遗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整体大有改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青年一代的成长,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情况,“非遗二代”如何参与以及应对这些状况,对非遗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南通红木世家出身的顾畅、华雍夫妻及其品牌“无有”为研究个案,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传承实践进行考察,希望可以为我国非遗项目的从业者及国家非遗保护的推进提供一定参考。
◆接续传统,绣出新生:羌绣传承与创新的年轻力量
赵毅平
内容摘要:2008 年,羌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文化部提出“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理念,很多新生力量投入羌绣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中,张居悦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90 后”羌绣传承人。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立了囍悦藏织羌绣专业农村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广羌绣以及自主设计羌绣创新产品并销售,让羌绣走进当代生活,被人们了解、喜爱和使用。她参与非遗研培计划,主动创新的经历和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视野和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乘物游心,浴火重生——任英歌、刘红生的钧窑钧瓷传承与创新
李 江、唐也栋
内容摘要:钧瓷艺术自宋代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断已久的钧瓷烧造得以恢复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天,新一代钧瓷传承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本着艺术与使用并重的理念,进一步从自身和产业的层面拓展其“空间”,为现代钧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小篾匠”的大情怀:记嵊州竹编艺人吕成
滕晓铂
内容提要:吕成,1972 年2 月出生,浙江省嵊州市黄泽镇前良村人,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嵊州竹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嵊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竹编“小篾匠”“节节高”品牌创始人。吕成自17 岁正式投身竹编行业以来,一直活跃在竹编工艺产品生产、研发、销售的第一线,其竹编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其创办的嵊州大志然工艺竹编厂,产品精致优雅,品种齐全,技术力量和规模领先于同行业。
◆“固守”的传统与“未现”的将来——北京雕漆工艺传承
张 明、[ 韩] 金知瑞
内容摘要:历史悠久的北京雕漆工艺在20 世纪90 年代北京雕漆厂停产之后陷入低迷,工艺师们分散作业,市场萎缩。虽然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乾刚大师在国内外广获声誉,但从业人员日益减少且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非遗中心组织的一系列传承人收徒活动、2012 年成立的北京华方雕漆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的商业活动等,均是努力使雕漆传承下去的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尽量全面的考察和探访,呈现北京雕漆如何能够既保持工艺传统,又不断探索前路。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 来自民间,回馈民众——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述评
潘鲁生
作品提供:韩美林艺术基金会
内容摘要:己亥新春,“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这是生肖文化、历史传统、艺术创作的一次融会与诠释,为我们理解和感受亘古不息的生命之音、文化之韵、艺术之美提供了一个生动而精彩的视角,也使更多的民众能近距离欣赏韩美林的艺术作品。
韩美林从艺术家的视角诠释和表达生肖文化,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粹,探索语言创新。作品具有亲和的艺术生命力,充满自由、清新与朝气,形成了生肖文化的艺术凝练与创新,是生肖文化艺术的一种创造性的传承与表达。
◆ 新时代纤维艺术的诉求——“从洛桑到北京”第十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
洪兴宇
内容摘要:时至2018 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南通、深圳举办了10 届,逐渐成长为全球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纤维艺术学术平台之一。本届双年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联合主办,首次在三个展区同时展出,并再次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展览展出了从六大洲45 个国家和地区的1375 件作品遴选出的175 件作品。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 “夏木”:探索传统夏布在当代的可能性
陈荟洁、赵毅平
内容摘要:夏木创建于2013 年,是一个专注于手工织物的设计品牌。品牌创始人易洪波希望赋予夏布这种传统手工织物以前瞻性的现代意识,通过与服饰设计品牌的合作以及自主设计,让夏布面料在服饰与产品上的新生成为可能,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产品中。夏木的探索展示出了传统手工织物的独特魅力,也因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夏木在当代面临的发展困境,也足以引发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以及创新路径的思考。本文基于日前本刊对易洪波的专访撰写而成。
观点
栏目主持:王小茉
◆从“艺术巴塞尔”的发展看当代艺术生态特质
章锐
内容摘要:本文在梳理“艺术巴塞尔”历史形成过程的同时,探讨这一最初借鉴自邻国艺术集市理念的小型艺术展会,如何逐渐发展成目前国际化的庞大艺术机构。同时,本文着重关注那些在塑造这一非常规艺术“主体”时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以及“艺术巴塞尔”的发展体现了当代艺术生态系统怎样的特质。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